穷养民间十五年,李世民曝光我太子身份最新章节免费阅读_《穷养民间十五年,李世民曝光我太子身份》全文
武德三年,秦王妃长孙氏为秦王李世民生下第二子,取名为李逸。 然,李逸刚一出生,便突发重疾。 秦王李世民请来药王孙思邈,依然无力回天。 走投无路之下,李世民向相术大师袁天罡求助。 袁天罡观李逸面相,声称其命中有此大劫,需要隐姓埋名在民间穷养十五年。 并且,在十五年之期未满之前,母子不能相见。 而李世民作为父亲,虽然能与李逸见面,但不能相认,如此方能让李逸度过此大劫。 别无他法的情况下,李世民接受了袁天罡的方法。 他封锁李逸相关信息,将李逸隐秘安置在民间,并对外宣布李逸病重不治而亡。 而离开秦王府后,李逸果然转危为安。 由此,李世民坚信袁天罡的说法。 时间转瞬即逝,很快来到了贞观九年。 距离十五年之期,只差三个月。 这一日。 李世民生出探望李逸的心思,便在百骑的暗中护卫下,乔装打扮离开了皇宫。 ...... 与此同时。 长安,长兴坊。 李逸看着家徒四壁的李府,满眼都是忧伤。 家人们,谁懂啊? 他一个2025年的文化公司总裁,三十五岁就财富自由的单身贵族,居然穿越了古代一个猝死的人身上。 如果有得选,要从丰富多彩的现代社会来到枯燥乏味的古代,就算让他当皇子,他也不干! 当然如果是穿越当皇帝,那就另说了。 一炷香之后,李逸接受完前身的记忆,得到了一个好消息与一个坏消息。 好消息是他身在大唐贞观这个古代盛世,而且还是贞观九年这个大唐上升时间段。 坏消息是前身的身世太差。 前身这个人,可以用八个字总结:父母早亡,穷鬼一个。 能安稳活到他穿越而来之前,是因为一个名为秦天策的人一直在接济他。 这个秦天策,隔三岔五就会给前身送来米粮肉食,有时还会给前身一点钱财。 虽然不足以让前身过上富足的生活,但也能勉强活着。 至于秦天策为什么要这么照顾李逸,根据前身的记忆,是因为其与李逸早逝的父母是至交好友。 故而李逸父母在过世之前,拜托秦天策代为照顾李逸。 对这种说法,李逸没有怀疑。 古人重诺,这种事倒也不稀奇。 就在此时。 化名秦天策的李世民,拎着一些吃食,从外面打开李府的门,踱步走了进来。 看到李世民,李逸快步迎了上去: “秦叔,你来了。” “咦,秦叔你是遇上什么烦心事吗?” 看着脸色略微有些阴沉的李世民,李逸关切地问道。 从前身的记忆中,这是前身最信任的人,没有之一。 现在他顶替了前身的身份,自然要表现出对秦天策的关心。 李世民一边将手中拎的吃食放在桌上,一边开口回道: “是今年的科举考试出现了舞弊的情况,连科举考试都敢舞弊,那些人真是狗胆包天!” 尽管在宫中的时候,他已经下旨要严惩参与科举舞弊的人,但此时再度提及此事,他依旧是余怒未消。 知道缘由之后,李逸随口说道: “就这事啊,很正常,不是什么大事情,秦叔不必为此生气。” 他这么说,一方面是安慰秦天策,另一方面确实也是这么想的。 从古代的科考,到后世的高考,考试作弊这事,几千年都禁止不了,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。 并且,唐初的科考制度,粗糙得很,可钻的空子太多了,没人作弊才奇怪。 看着对科举舞弊一事丝毫不在意的李逸,李世民的眉头微皱。 他觉得李逸不明白科举对朝廷的重要性,眼光见识有些不足。 但很快,他眉头便舒展开来,李逸毕竟只是一个十五岁的少年,又一直被穷养在民间,眼光见识不高很正常。 不过,身为大唐皇子,必须要学会站在更高层面去看待问题。 心思电转,李世民决定借机教导李逸。 “你不懂,科举可并不是小事,它对很重要,科举能......” “知道知道,不就是陛下想通过科举取士选拔寒门人才,并以此打压门阀士族吗,这有什么不懂的。” 李逸打断了李世民的话,轻描淡写地说道。 闻言,李世民愣住了。 李逸竟然能一语中的,这让他很是震惊。 不过,既然李逸看得如此清楚,那怎么还会认为科举舞弊不是大事呢? 此时,李世民心中已经没有要教导李逸的意思了,反而是被勾起了好奇。 “既然你知道科举的重要作用,那怎么还说科举舞弊是小事呢?” 李世民开口问道。 李逸见李世民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,便开口解释了一句: “因为咱们大唐现在的科举制度,完全打击不了门阀士族,陛下的期盼注定会落空。” “这怎么可能?” 听到李逸的话,李世民本能地反驳道。 他对科举寄予厚望,认为科举是他用来打击门阀士族的强有力武器。 在他看来,科举能够以公平考试的方式,从寒门及平民中选拔官员。 而这些非门阀士族出身的官员,将会得到他的支持,成为与门阀士族对抗的朝堂力量。 听到李世民的质疑,李逸笑了笑,回道: “好吧,那我严谨点说,不是完全打击不了门阀士族,只能说,有点作用,但不多。” 这话,李逸还真不是胡说。 穿越前,他曾在网上与人深入辩论过这个问题,还查了不少资料。 不少人认为科举制度严重打击了门阀士族,是寒门逆袭的“通天梯”。 但事实上,并非如此。 终唐一朝,科举制度对门阀士族的打击是极其有限的,从头到尾都将没有撼动门阀世家的根基。 根据后世龙国史学家的统计,在唐朝289年的时间中,一共录取了大约7000多名进士,其中出身门阀士族的比例,占到80%左右。 而在这80%之中,有一半来自十个最显赫的门阀世家。 比如,据《隋唐史》的记载,整个唐朝,出了三百六十九个宰相,而仅出自博陵崔氏的,就有二十七人。 回想着这些他穿越前搜集的资料数据,李逸在心中感慨了一句: “真正解决问题的,还得是冲天大将军的物理超度!解决不了问题,那就解决制造问题的人!” 李逸知道的这些未来史实,李世民自然是不可能知道。 所以,他质疑的态度依旧没有改变。 “你年纪还小,看不到科举的长远作用。” 李世民开口对李逸说道。 他觉得,李逸虽然看明白了他举办科举的目的,但还是对科举制度了解不够,认知不深,所以才会轻视大唐的科举制度。 闻言,李逸笑了笑: “秦叔,有才不在年高,无才空活百岁。” “咱们大唐的科举制度,在我看来缺陷很多,所以根本起不到打击门阀士族的作用。” 听见这话,李世民饶有兴致地回道: “你具体说说。” 虽然他此时不觉得李逸能说出什么高深的见解,但他很好奇李逸口中的大唐科举制度缺陷是什么? 看见李世民非要把这个问题追问到底,李逸也谈兴大发。 “既然秦叔你感兴趣,那我就好好给你说道说道。” “咱们大唐的科举制度,存在先天不足。” 听到李逸指出的大唐科举制度第一个缺陷,李世民愣了一下: “这是何意?” 李逸没有直接解答李世民的疑问,而是向他提出了一个新问题: “秦叔,咱们大唐的科举,每年最多录取二、三十人,但你知道大唐一共有多少官员吗?” “大约1万八千人。” 李世民不假思索地回道。 “咦,秦叔你怎么知道得如此清楚?” 李逸心中颇为诧异。 他在后世穿越前,查过这个数据,所以知道。 但根据前身的记忆,秦天策就是个普通人,怎么会对朝廷官员总数如此清楚? 看见李逸脸露惊讶之色,李世民心中咯噔一下,但脸上没有露出丝毫异样。 “有一次在酒馆听人说的,也不知道准不准确。” 李世民很快编了一个答案。 “是准确的。” 李逸没有纠结这件事,而是肯定了李世民的答案。 接着,李逸继续说道: “所以,问题就来了,一万八千名官员之中,出身门阀世家的,至少得占六成以上。” “并且,官职越高,出身门阀世家的人就越多,非门阀世家出身的官员大多只能在地方当小官。” “这种情况下,每年录取二,三十个进士,就算全部是非门阀世家出身,又能起什么作用?” “录取人数过少,跟不上朝廷官员的更换速度,所以科举无法取代门荫入仕,成为朝廷选官的主要制度。” “这,就是科举制度的先天不足!” 说到这里,李逸忍不住摇了摇头。 他想到了宋朝的科举。 相比唐朝289年总共只录取7000多进士,北宋167年的时间,录取的进士人数就接近4万人。 两者的差距之大,是显而易见的。 所以,科举能在宋朝成为朝廷的重要选官制度,而在唐朝不能。 看着侃侃而谈的李逸,李世民眼中满是震惊之色。 他真是没想到,李逸居然能有理有据、条理清晰地说出这样一番道理出来。 并且认真思索片刻之后,李世民认可了李逸的分析。 “照你这么说,是不是只要增加每年科举的录取人数就可以了呢?” 李世民很认真地开口问道。 李逸摇了摇头,说道: “当然不是。” “增加科举名额只是必要条件,并不是充分条件。” 李世民眉头微皱,他不明白李逸这个回答的具体意思。 作为手握至高权力的大唐之主,这种跟不上李逸思路的感觉,让他略微感觉有些不舒服。 不等他开口询问,李逸便已经自己开口了。 “现在的科举制度,就是一场不公平的游戏。” “不解决公平问题就增加科举人数,最终得利的,依旧会是门阀士族。” “不公平在何处?” 李世民讶然问道。 在他看来,在没人作弊的情况下,所有学子都是参加统一考试,这是很公平的。 面对李世民的疑问,李逸缓缓开口解释道: “首先,允许‘公荐’,就是本朝科举制度最直接的不公平。” “因为‘公荐’的存在,往往尚未开考,录取的名单及名次就已经预定下来,考试就变成了走过场。” 听到这里,李世民开口辩解道: “通过‘公荐’,朝廷还是获得了不少有用之才的。” “秦叔你说得没错,‘公荐’的确有其积极作用。” 李逸对李世民的说法表示了赞同,但紧接着便话风一转: “然而,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大。” “‘公荐’能不能选拔出人才,取决于有公荐能力的台阁近臣的个人眼光与品德。” “人心难测,这是不可控的。” “只有制度公平与规则公平,才能带来最大的公平!” “破坏了制度公平与规则公平,就相当于是破坏了科举制度的基石。” 李逸脸色一正,语气变得认真无比。 而李世民听到这里,瞬间心头一震: “只有制度公平与规则公平,才能带来最大的公平!!!” 李逸的这句话,宛如一记重锤,敲打在他脑海中,掀起了轩然大波! 对于科举中“公荐”这一方式,他从未想过从这个角度去看待。 他当然知道“公荐”会存在徇私的情况。 可从结果来看,通过“公荐”,确实有不少才能显著的人顺利及第,成为了朝廷的栋梁之才。 所以,李世民觉得“公荐”存在的少部分徇私问题是可以接受的。 然而,李逸此时却不是从实际结果这个角度去看待“公荐”的问题,而是强调制度公平与规则公平的重要性! 这样的思考角度,一般人看来,或许会觉得是小题大做。 但李世民不是普通人,他是顶级帝王,眼光见识都远胜常人。 他敏锐地意识到,李逸的这番分析,不但很有道理,而且站在了更高的层面上。 “十五岁的年龄,就能有如此非凡的眼光见识!真是了不得!” 李世民深深地看了李逸一眼。 相比往日并不出众的李逸,今日的李逸,真是给了他巨大的惊喜! 穷养在民间,居然能对朝廷科举制度有着如此深刻的见解,只能说是天纵奇才! 想到这里,李世民心中突然感到有些遗憾。 要是李逸没有命中的这一场大劫,能生活在皇室,得到精心培养,想必会更加出色。 便在此时。 李世民的耳边又传来了李逸的话。 “说实在的,也就是当今陛下是圣君,所以‘公荐’才没出大问题。” “但凡是未来遇上一个平庸点的皇帝,‘公荐’就会成为门阀士族操控科举的手段。” “并且这种概率还挺大,毕竟像当今陛下这样的圣君太罕见了。” 因为对秦天策很信任,又是在自己家中私下议论,所以李逸也没什么避讳,说得很直白。 当然,他说的也是事实,在日后的大唐,“公荐”属于是被门阀权贵玩烂了,比如大诗人王维,就是走了玉真公主的后门,得到玉真公主的推荐,科考还没开始,便已经确定获得状元之位。 另一边,听到“圣君”二字,李世民脸色微变,眼中闪过一抹激动。 “你认为当今陛下是圣君?” 李世民没有继续追问科举制度相关的事,反而是试探着问了这个问题。 李逸没有多想,顺嘴回道: “那当然!” “虽然当今陛下发动玄武门之变,杀兄弑弟,逼父让位,但他依然是当之无愧的圣君!” 话音刚落下,李逸就后悔了。 糟糕!! 忘记自己不在后世,而是已经穿越到大唐贞观年间,不能随便口嗨了! 说这样的话,绝对是已有取死之道! 幸好,在前身的记忆中,秦天策一直把前身视作己出,所以应当不会做出举报之事。 不过,这种话以后坚决不能再说了! 李逸在心中自我警醒了一番之后,诚挚无比地对李世民说道: “秦叔,刚才的话,你就当没听见行不行?” “哼!你倒是什么话都敢说!” 李世民冷哼了一声。 玄武门之变,是他最大的忌讳,从来没有人敢在他面前这么肆无忌惮的说出来。 这要不是自己亲儿子,李世民非得严惩一番不可。 嗯,之所以这么宽宏大量,绝不是因为李逸言之戳戳,情真意切说他是圣君的缘故。 “你也别担心了,今天我们说的话,不会有第三个人知道的。” 接着,李世民觉得有必要让李逸知道玄武门之变的“真相”,以免影响自己的光辉形象。 “其实,玄武门之变,陛下也是迫不得已,当初......” 李逸摆了摆手,直接打断了李世民的话。 “秦叔,究竟是迫不得已,还是主动谋划,这个一点也不重要。” “不管真相是哪一个,都不影响当今陛下是一位圣君。” 听见李逸再度对自己做出了“圣君”的评价,李世民的心情莫名愉悦了不少。 “这么说,你觉得玄武门之变没错?” 李世民想从李逸口中得到一个清楚的答案。 或者说,他希望得到自己这个眼光非凡的亲儿子的认同。 面对李世民的问题,李逸意味深长地笑了笑: “小孩子才讲对错,成年人的世界只讲利弊!” 此话一出,李世民心头一震,双目陡然一亮。 虽然只是简单一句话,却充满哲理,格调满满,蕴含深意,说得太对了!! 不是对世界有深刻的认知,是绝对总结不出这句话的! 但,李逸才十五岁啊! 在这个年纪就能领悟到如此深刻的道理,这意味着什么? 那当然是意味着李逸就是皇室的麒麟子! 李世民越看李逸,越觉得满意。 而李逸给他的惊喜还在继续。 “只要按照这个思路,就知道玄武门之变是不可避免的!” “大唐的江山,大多是当今陛下打下来的,功高震主,就算他想老老实实当秦王,隐太子也不会放过他的。” “还有,当今陛下那时候代表的,不仅是他个人的利益,还有他手下一大群文臣武将的利益。” “这些人把脑袋别在裤腰上,跟着当今陛下打天下,为的就是飞黄腾达,大富大贵,而当今陛下那会儿要是失势,他们的下场也必然好不了。” “所以,就算当今陛下那时候想要退让,他手下的文臣武将也不会同意的。” 李逸的这些话,听得李世民频频点头。 当初他犹豫不定的时候,他手下的文臣武将们就明确表达出了不希望他退缩的态度。 并且,房玄龄、杜如晦、长孙无忌等他手下的重要谋臣在劝说他的时候,说辞与李逸此时的话不谋而合。 “总而言之,当今陛下与隐太子是生死利益之争,无关乎对错!” 李逸最后总结道。 闻言,李世民由衷感慨道: “你倒是看得透彻。” 李逸笑了笑,把话题拉了回来: “秦叔,玄武门之变是当今陛下最不愿意被人提起的事,太敏感了,咱们少说为妙,以免祸从口出。” “怕什么,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,我担保你没事。” 李世民傲然说道。 李逸啧啧两声,开口道: “秦叔,咱能不吹牛吗?别说你这个平头百姓了,就算是朝中重臣,也不敢随意评论选玄武门之变。” “我可没吹牛,我堂堂......算了,不提这事了,还是接着说科举制度的问题吧。” 李世民本来想再彰显一下自己的王霸之气,但转念一想,时机未到,他还不能暴露,就将话题又转回到了科举制度上。 “秦叔,你对科举这个问题还真是执着啊,莫非你人到中年,还想去参加科举不成?嘿嘿。” 李逸笑嘻嘻地跟李世民开着玩笑。 闻言,李世民很是无语。 他堂堂大唐天子,需要参加科举? 当然,他心中也清楚,李逸这是在跟他说着玩。 “你这浑小子,说什么胡话呢。” 李世民笑骂了一句,然后接着说道: “其实,我不是执着科举,而是厌恶门阀世家,所以希望咱们大唐的科举制度能更完善一点,以便让更多寒门学子可以通过科举进入朝堂。” “你要是有能让科举制度更好的办法,今天就跟我说说,我去向朝廷献策。” “秦叔,你来真的啊?” 李逸讶然道。 虽然不知道秦天策一个平头百姓用什么办法去向朝廷献策,但他听得出来,秦天策此时说的是真心话。 他原本随便闲聊的心态一下变了。 略一沉吟,他郑重无比地对李世民说道: “秦叔,如果真的想要解决门阀世家的问题,那么首先要对门阀世家有一个唯物主义的认识。” “什么叫唯物主义的认识?” 李世民双眼迷茫,一脸懵逼。 “简单说来,就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!要抓住主要矛盾!” 李逸斩钉截铁地说道。 听到这句话,李世民心头一震。 尽管他此刻还不能完全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,但却有一种感觉,“透过现象看本质”这一说法言简意赅,蕴含着极为高明的道理,值得他日后多多揣摩。 正在李世民思索间,他耳边传来李逸的问题: “秦叔,你可知门阀世家的真正根基是什么?” 不等李世民回答,李逸便自己说出了答案: “不是他们占据的众多朝堂官位,也不是他们拥有的大量土地,而是知识垄断!!” “只有看到这个本质,解决这个主要矛盾,才能真正摧毁门阀世家!” “知识垄断?” 李世民眼前一亮,这又是一个他以前从未听过的说法,也是他未曾想过的角度。 他打压门阀世家的方式,通常是在朝堂上进行,用各种办法不断缩小门阀士族掌握的权力,削弱门阀士族对朝堂的影响力。 但此刻,李逸却说门阀世家的真正根基是知识垄断,这个角度,对李世民而言,无疑非常新奇,令他感到很惊讶,很意外。 这时,李逸在继续说着: “从知识到权力,再由权力获得财富,再用财富去加强知识,门阀世家便是通过这种循环,不断强化着对国家的影响力。” “与门阀世家相比,寒门以及普通家庭的人,想要学习知识太难了,甚至连书本都难以获取。” “如果无法打破这种门阀世家的知识垄断,那么就算科举制度再完善,也动摇不了门阀世家的根基。” “门阀世家子弟可以从小接受良好教育,有着完整的家族学识传承,甚至对于如何应考,都有丰富的经验。” “这种情况下,寒门子弟拿什么跟门阀世家的子弟去争?除非是自身天赋极其出色的人,否则公平考试,大概率也是考不过门阀世家子弟的。” “所以说,寒门难出贵子啊!” 李逸由衷地感慨道。 他这真不是胡说,他看过后世史书中的相关记载,门阀世家子弟确实在科举中举率上遥遥领先寒门子弟。 听完李逸的这一番分析,李世民必须要承认,李逸说得都对。 与此同时,他更要承认,他方才还是低估了李逸。 能有如此高明眼光见识的李逸,要比他想象中的优秀,还要更出色。 尤其是李逸口中说出的“唯物主义”、“透过现象看本质”、“抓住主要矛盾”等分析问题的方法,更是给了李世民极大的震撼! 他自认为也是博览群书,却从未见到过这些说法。 因此,他很好奇李逸从哪里学来的这些内容? 听到李世民的这个问题后,李逸心思一转,一本正经地开口回道: “是高人在梦中传授!” “啥?高人梦中传授??” 李世民看着李逸,脸上一副“你逗我”的表情,显然是觉得这种说法有点离谱。 李逸看着懵逼的李世民,心中觉得好笑,但表面却依旧平静无比,还郑重其事地具体解释道: “有一天晚上,有一位高人出现在我梦中,他传授给了我一门高深的学问!” “方才我说的唯物主义等内容,便是这门学问的其中一小部分。” “学会这门高深的学问之后,我发现自己更聪明了,看问题看得更深刻了。” 看李逸说得这么严肃认真,再结合李逸突如其来的变化,李世民突然有些相信了这一说法。 “这位高人给你传授的学问可有名字?” 李世民好奇地问道。 “自然是有的。” 李逸心思微动,突然想到后世经常用来称呼红宝书的那个逼格满满的名字。 于是,他脸色一正,庄严无比,一字一句地说出了三个字: “屠!龙!术!” 轰!!! 这三个字宛如一道惊雷猛然在李世民的耳边炸开,他脸色狂变,惊得瞬间站起: “你......你......你再说一遍,你获得的学问叫什么名字?” 他太过震惊,以至于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。 然而,李逸的回答让他知道,他没听错。 “叫:屠!龙!术!” 李逸口中再次郑重无比地吐出了这三个字。 李世民一把抓住李逸,急不可耐地高声吼道: “快!” “你好好跟我说说,什么叫屠龙术?” “什、么、叫、做、屠、龙、术?” 李世民一字一句的厉声再次强调了一次。 |